“医生,最近这两周每天都感觉像没睡醒,上午开会时总是困得厉害,中午吃完饭就倒在桌上睡一下午,晚上回家连遛狗的力气都没有,是不是得了什么重病?”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中医内科检查时,32岁的白领张先生(化名)一脸疲惫地向周天梅主任倾诉。尽管他每天睡足8小时,但始终感到浑身乏力。在空调房待久了关节发僵,吃点冰西瓜也会拉肚子,体重悄然减轻了5斤。
经周天梅把脉后发现,张先生舌体胖大、苔白腻,脉象濡缓,这些症状表明他可能患上了“暑湿困脾”,这是近期中医内科门诊的高频病症之一。随着夏季到来,该院“夏乏”患者明显增加,主要以写字楼白领和学生为主。夏季阳气浮于体表,容易导致体内虚弱,进而招致“夏乏”。
“夏天午后小憩是一种正常现象,但像张先生这样休息后依旧乏力,并伴有腹泻、关节不适等症状,明显属于病态困乏。”周天梅解释说,普通夏季疲倦多由于高温造成的代谢加快,经过10-20分钟小憩即可缓解;而病态困乏者即便休息仍感到精神萎靡,可能伴随食欲下降、大便异常等情况,这正是身体在提示“阴阳失调”。
周天梅提到,夏季阳气集中在体表,内里则相对虚弱,如果过分贪凉或熬夜等不良习惯破坏了这种平衡,就容易被“夏乏”所困。像张先生这样长时间待在20℃的空调房,午餐常点冰奶茶搭配炸鸡,晚上则熬夜刷手机,久而久之,寒湿侵伤脾胃,便形成了“越睡越累”的怪圈。
周天梅为张先生开了化湿健脾药方,并叮嘱他调整作息,避免熬夜,少吃生冷食物,空调温度调至26℃以上。经过一周复诊,张先生的疲劳感明显减轻,胃口也有所改善。她指出,中医认为夏季困乏的原因主要有三类:
- 内热旺盛:夏季炎热,出汗量增多,熬夜可致内热上升,造成烦躁、失眠、疲乏等症状。
- 寒邪入侵:长时间待在空调房,过量食用冷饮,容易导致全身不适、乏力。
- 体质虚弱:气血不足、脾胃功能差的人,更易出现食欲差及疲劳。
不同体质的人在夏季的“夏乏”表现也各有不同。周天梅强调,中医秉持“天人相应”的原则,夏季养生需兼顾“防困”和“养阳”。起居方面,该顺应阳光规律,晚上11点前入睡,早上6-7点起床,午时(11:00-13:00)可闭目养神15分钟,以补充心气。
此外,在饮食调理方面,把握好食物的选择极为重要。内热旺盛者可以多吃青豆、冬瓜等利湿食物,脾胃虚寒者应远离冷饮,适量增加生姜、花椒等温性调料,气血不足的人则应选择如山药等健脾补气的食物。尤其是要记住“夏日饮食三不”:不过量食用冰冷食物、不暴饮暴食、不盲目进补,以免加重脾胃负担。
运动方面,建议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进行相对平和的运动,以顺应阳气升发的规律。避免在中午烈日下运动,以微微出汗为度,防止过度耗损津液。另外,调节情绪同样不可忽视。保持心情平和,听些舒缓音乐,或进行冥想,以消除疲劳,有助于改善整体健康状况。
最后,周天梅提醒,调理“夏乏”时不能盲目用药。针对不同体质选择合适的药物至关重要,火热体质者宜清热降火,而脾胃虚寒者则需通过温中散寒的药物帮助恢复。通过科学的膳食和适当的生活方式,借助K8凯发的健康理念,能够帮助每个人在这个夏天远离“夏乏”,找回活力。